新闻动态

节能减排,实践碳达峰、碳中和

时间 2021/05/31 浏览数 519

“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习近平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还指出,我国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后,生态环境部、能源部、工信部、央行等多部委多领域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紧制定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鼓励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制定相关目标及行动方案。毫无疑问,随着“碳中和”元年的开启,还有更多政策正在路上。从预期来看,我们认为各个政策口可能还会密集地出台相关政策,从能源、产业等领域共同推进。


从实现路径看,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是地方实现“碳达峰”的两大抓手。节能减排工作可以深入到制造业、建筑业等诸多产业的方方面面,政策中提到比较频繁的包括严控高耗能产业、落实阶梯电价、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等等。此外,技术升级、健全配套以及生态碳汇也是许多省份布局“绿色低碳”的重要方向。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其中压减高耗能行业产量、调整生产结构是主要的实现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认为“碳中和”将带动周期行业展开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


作为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钢铁产量的压降成为今年“碳中和”行动中的较明确目标。2月8日,工信部发表文章《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开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进一步强调要“确保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在全国的号召下,重点地区迅速跟上脚步。唐山在3月初发布了《3月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月方案》,提出3月10日前要“关停燕山钢铁、唐钢不锈钢、华西钢铁、荣信钢铁共7座450立方米高炉”、“关停新宝泰钢铁全部生产设备”等。此后,唐山进一步出台《关于唐山市钢铁行业企业限产减排措施的通知》,直接对全年钢铁行业排放情况作出约束。


站在当前的时点看,要加快减少碳排放,去除周期行业过剩产能是短期可行高效的选择。此外,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也能够有效提升减排效率。而除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科技企业也陆续做出了气候承诺。比如,腾讯在今年1月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


“十四五”期间,碳约束下的减排成为未来政策发力的重点


2020年12月至 2021年3月,央行、工信部以及能源部等多个部门在4个月时间内紧急出台关于实现“碳中和”的相关行动政策,各个部门都详细规划了本部门就目前强化节能减排效果的相对应措施和目标,生态环境部着重于低碳技术开发和项目投资,而工信部则致力于压缩粗钢产量,央行专注于绿色金融的持续推行。例如2021年3月,唐山作为全国钢铁重点基地就已经积极推出关停当地多个大型钢铁高炉的政策,并于本月关停高达7座大型炼钢炉,同时各地关于电解铝、烧碱、等高耗能产业的监管和限制措施或加速推进。我们认为,碳中和的政策实施力度在十四五会议后快速加码,碳约束下的减排成为未来政策发力的重点。


     碳中和政策破局下,是优质环保钢铁企业盈利变革的机遇


我国钢铁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碳排放最高的制造业。粗钢作为传统钢炼产能主体,在我国产量居高不下,我国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6万吨,仅占全球产量的0.1%,而2020 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53亿吨,占比全球53.3%。从增幅方面来看,17年来我国粗钢产量增速已经开始走低,为后期粗钢等低质高碳排钢材的退出作出铺垫,但短期粗钢等仍是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主流。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策立科技以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加快推动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和智能发展的深入实践,不断践行“中国制造2025”、碳达峰、碳中和“2060”等国家战略,走高技术建设和创新驱动之路,坚持自有核心技术能力和标准产品,并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智慧钢铁工艺流程平台。


      策立之芯通过对钢铁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控制来实现碳减排,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运用技术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绿色升级改造,精细化控制,提高能源使用率。

上一篇: 2021年全国《炼钢-连铸》《棒线材》生产工艺技术交流会于南京盛大召开 下一篇: 2021,钢铁工业需把握“十四五”开局之年